三是道理,也就是显现的意义。在太史公传统的言说方式中,“泰山意象”为表达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史学观念提供了新的方法。在几千年的风雨积淀中,泰山成为意识形态、统治及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今天的观念中,泰山甚至可以作为“历史”的代名词。比如人们常说的“责任重于泰山”等,他们所强调的并不是山体的重量,所表明的真正意义是“责任重于历史”。
泰山封禅一步步走下神坛
秦始皇之于泰山责任重大,他通过泰山封禅,确立了泰山祭祀的地位,推进了泰山信仰的构建,深化了泰山形象的内涵。但其实泰山封禅这件事一直伴随着争议。如秦始皇登山途中遇雨,被齐鲁儒生奚落为不懂礼仪而导致老天生气;唐代的封禅屡经激辩;宋真宗为了达成封禅,竟然暗地里给大臣送礼。不过,对于封禅,历来都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
到明清,皇帝们干脆“少惹麻烦”,彻底放下了封禅这个烫手的山芋,直接改为祭祀,因为相对于封禅的正式,祭祀可以亲自去,也可以派人去,形式多样,并且不会有歧义,更重要的是省心省时省钱。明代皇帝先后28次祭祀泰山;清康熙、乾隆更是有20多次祭祀或登览泰山的经历。特别是乾隆,还饶有兴致地为泰山写了170多首诗,好诗虽不多,但毕竟在这位皇帝眼中,泰山越来越像座山了。
民国以后的现当代政治领袖中,登过泰山的人屈指可数。为什么政治领袖越来越不热衷登泰山了?一个是时代不同了,领袖的产生机制、评价机制均发生了根本变化。政治领袖不需要用登泰山来证明什么,反而登泰山容易让人产生与封禅祭祀相关的联想。二是不愿,泰山封禅历来多有歧义,大家不愿意因为登泰山而遭人议论。三是不能,即便是有想借泰山婉转表达良好心愿的想法,由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,也会让人觉得时机不成熟。
两千年来,封禅祭祀从多到少、从少到变、从变到无,呈现了这样一种演化路径:从神祇本位走向政治本位,从礼仪本位走向实用本位,从神秘本位走向日常本位。泰山封禅一步步走下神坛。时至今日,泰山更多地已经成为一座风景山、艺术山、旅游山。泰山所承载的政治意蕴已经逐渐成为厚重的人文底色。我们不妨大胆设想:如果人们以后会在泰山举办一个隆重的庆典,这个庆典既承载着国泰民安的历史希冀,更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。时代也会赋予这个庆典以全新的意义,这已经完全不是封禅的逻辑,而是泰山的逻辑、民族的逻辑、未来的逻辑。